年销25亿,增长新范式:跳出抖音干抖音!
跳出抖音干抖音,这是BKT创始人的原话。
这个品牌去年做了25个亿,今年有望翻一番,做50个亿甚至更多。
去年有幸和创始人面对面对谈过几次,给我很多启发,尤其创始人对产品和营销的理解就非常牛逼。
最近他们包下了杭州最贵的商业街之一龙湖天街,包了两个月做了一个BKT的巨人展。
很多同行就看不明白了,为什么花这个钱做这么一个展?
创始人大概的逻辑是:抖音的种草已经不太够了,不仅仅要在抖音种草,而且要在抖音以外为抖音寻找草原。
BKT杭州巨人展就是寻找草原的方法之一。
在黑牛的视角里品牌做线下活动展有三个目的:
第一个目的是:人群破圈。
即便BKT在线上已经把很多用户横扫遍了,但是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触点不同,很多消费者即便线上看十遍也不会被转化, 必须线下来体验。
还有波用户是线上无法触达到的,爆发式的线下展会可以增加消费触点,多一个触点,多一类人群。
很多消费者在线下看到这个品牌可能会产生一些搜索行为,或者增强了对这个品牌的记忆度,也就是成为这个品牌的A1、A2人群。
当消费者再回到线上的时候,可能更有机会刷到品牌的信息流广告,或者说刷到品牌信息流广告的时候有更多的停留时间,提升转化率。
线上线下做联动,找到流量洼地和价值洼地的手段,增加品牌的人群资产,品牌在线上更好地转化。
也就是在线下寻找草原,拉到线上对应的成交。
第二个目的:创造UGC的传播场景。
我之前的文章也写到过:去中心化的媒介,谁能降低普通创作者的创作门槛,谁能给普通的创作者做内容赋能,谁就能吃到巨大的流量。
做这么一个展就是一个超级的打卡点,很多的网红和普通消费者都会拍照去给他做传播,这相当于是大量的免费流量,给品牌线上增加了大量的人群资产,增加了更多的曝光,相当于寻找了一个新的草原,寻找了一个新的流量洼地,降低了自己的流量成本,从而进一步的实现总成本领先。
第三个目的:做品牌建设。
在黑牛的理解里:所谓的品牌建设就是不断的制造高光时刻并且传播高光时刻,让消费者对你形成印象标签。
在以电视和电梯广告为代表的中心化媒介里强调的是抢占心智,消费者记住的是品类标签,品类标签是实用价值。
在以小红书、抖音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媒介里不再是抢占心智,而是让消费者对品牌形成印象标签或者是认知标签。
品牌做这么一个展再加上第二步的UGC的传播,就让很多的消费者对BKT品牌产生了一个新的“印象标签“。之前提到BKT,大家的印象标签可能是广告打得挺猛的,明星用得挺多的”护腰单品“。
但是,这么一个艺术展渗透下去以后,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创作和传播,以后再提到BKT,消费者会对这个高光时刻印象更深刻,会认为BKT是一个“潮流时尚单品”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。
这才是传统营销与线上营销,中心化媒介与去中心化媒介联动,做品牌建设的正确思路。
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但一直没有发布,这个文章的名叫“广告是强暴,内容是恋爱”。
其实大多数品牌在做的所有的动作其实都是广告,只不过为了让广告跑量的效果好一点,增加了一些内容属性罢了,仅此而已。
但是,真正的做内容是恋爱,是让消费者主动帮你传播,不让消费者不反感,消费者看多以后自然而然的对品牌形成印象标签。
也就是说一提到你这个品牌名消费者认知了什么,而不是单纯的所谓的抢占心智。
在去中心化的媒介里让消费者记住的是对品牌认知后的印象标签,在中心化的媒介里是抢占消费者心智,记住的是实用型的品类标签,这有很大的区别,传统的是实用价值,现在的可能更多是情绪价值,就非常不一样。
所以这就是两种品牌建设的区别,从自己的阶段出发,从自己的人群出发,没有对错,只有目的是否匹配,预算花费性价比是否合理。
我们并不是说传统的品牌建设没有用了,依旧有用,但是成本和代价非常高。
我相信在去中心化的媒介里不能再依靠中心化媒介,品牌建设那老一套,这样你的流量和成本浪费的会非常的多。
99%的事情其实都有标准答案,即便创新者没有标准答案,我们依旧可以看创新者们在干啥,方向是啥,趋势是啥?
虽然我们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多预算和他干一样的事情,我们也能基于别人的动作,别人的实践,别人的思考,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平台,理解这个媒介,从而获得新的启发,用在自己身上。
创新才能破内卷,我们必须要反共识,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,如果大多数人都看好的事情,大概率行不通,因为你回答不出来,为什么这件事别人挤破头进场,成功的那位为什么是你?
生意是长出来的,很多商业模式和模型并不是前期规划出来的,而是长出来的,本来也没想着这样,不断的摸索研究,好生意自然而然就长出来了。
“伟大不能被计划”,尊重常识,尊重时间,尊重经营,单点击穿,自然而然会有好事情发生。
作者: 黑牛影记
扫一扫 微信咨询
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